數字賦能思政教學是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創新,在課堂教學與網絡技術有效互動的過程中實現傳統教學向信息化教學轉型的技術路徑。
2018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就已經提出了“第三課堂”——網絡課堂建設的方案。方案要求搭建“財浙思享”微信公眾號平臺,推進UMU互動學習平臺建設,加強網絡課堂的內容設計和功能發揮,推動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部分實現思政課程的信息化管理。
早在2019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就已經建立了微信公眾號——“財浙思享”,并利用這一平臺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賦能教學科研和黨建工作。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黨史百年”等欄目,“財浙思享”年推文500余篇。結合熱點,持續創新和豐富內容,如及時推送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以及冬奧會熱點、“金華精神”等。持續擴大輻射面及活躍度,提升思政鑄魂驅動力。
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學院所屬社團“研習社”的數字平臺建設,如利用“研習青年”微信公眾號實現了“匡時講堂”流程的數字化;探索了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廣“卡爾·馬克思”杯學科競賽經驗等。
今年以來,馬克思主義學院在“第三課堂”——網絡課堂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數字賦能思政教學的改革路向,要求利用釘釘課堂、騰訊課堂、5G新媒體、云上展覽館、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教學平臺開展一系列既符合思政教學規律,又能迎合青年意愿,為他們所喜聞樂見的數字化教學新實踐。經過近半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1.拓展了常規數字化教學平臺的使用
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學院官網、釘釘在線課堂、騰訊課堂、雨課堂、云班課、中國大學慕課等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常規性數字化教學平臺。
經過多年努力,這些常規性數字化教學平臺早已融入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學日常之中。但常規平臺在思政課堂教學實踐中一直存在應用單一,形式單調的問題。如由于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動,致使滿堂灌等舊問題在數字化平臺上延續。
為了改變現狀,加大數字賦能的力度,馬克思主義學院拓展了常規數字化教學平臺的使用方式,探索了雙向互動的陪伴成長模式,不僅提供細致全面的視頻教學,還增加了互動教學、數字化翻轉課堂教學、數字作品展示等環節。
擴大“財浙思享”公眾號微端輻射面,嘗試拓展“財浙思享”微信公眾平臺功能,力圖將其打造成為集馬克思主義宣傳、黨建、課堂教學、成果展示、考試競賽為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化平臺。
疫情期間,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利用釘釘教學平臺,騰訊課堂等技術手段,探索了“我在財浙讀中國”、“思政筆記大比拼”、“紅色故事我來說”、“浙里有我深愛的故鄉”等線上展示活動,讓曾經只是線上圍觀教學的學生們紛紛為自己和同學們點贊、打Call,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不斷增強,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而且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聯絡。
2.嘗試引入了數字化教學新媒介
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探索利用云展廳、模擬現實、5G全景、3D動畫等未曾涉獵的平臺推動數字賦能思政教育工作。
一是計劃與金華市博物館、“清廉金華”教育基地、義烏市陳望道紀念館、浦江縣鄭義門廉政教育基地、浙武紅軍與挺進師紀念館等開展多點合作,利用教育基地的5G全景展示、虛擬人物、3D動畫和紅色文物等軟硬件教學手段,講述浙中地區的革命故事、改革開放故事和廉政教育故事,構建全景式教學模型,教育學生明確時代使命,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
二是廣泛收集紅色教育、博物館、愛國主義基地、廉政基地相關的云展廳,并在“財浙思享”微信公眾號開設“可視化云展廳”品牌專欄。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積極利用“可視化云展廳”資源開展數字化輔助教學,取得了良好成效。
3.以適應00后特點的方式推動數字賦能改革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傳感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成為思政教學所不可缺少的技術手段。相較于95后大學生,00后、05后的日常生活更加數字化。而隨著他們對數字平臺的使用,尤其是隨著抖音、快手在他們生活中的日?;褂?,導致他們的興趣點、價值觀更加部落化。
據統計,95%以上的00后大學生安裝了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平臺。15%以上的大學生自己就是內容供應者,也是當下網絡文化的傳播者。在全民皆可發聲的自媒體時代,積極順應青年對信息傳播渠道的偏好,培養新時代傳播好聲音的大學生,是數字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發力點。
總結
任重而道遠,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馬克思主義學院將繼續砥礪前行,更加深入地探索數字技術賦能思政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最優路徑、最好方法,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為立德樹人插上數字化翅膀。
(審核:關春華 收稿日期:2022年5月18日)